气象专家警告: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危险,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
研究发现,受全球变暖影响,像厄尔尼诺、拉尼娜这类能左右全球天气的气候现象,会变得更 “活跃”,还可能导致全球的温度和降雨模式在本世纪末彻底改变。
研究发现,受全球变暖影响,像厄尔尼诺、拉尼娜这类能左右全球天气的气候现象,会变得更 “活跃”,还可能导致全球的温度和降雨模式在本世纪末彻底改变。
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,自古就有“重阳晴,一冬凌;重阳阴,一冬温”的农谚流传。今年重阳恰逢10月28日,秋意正浓之际,民间关于“重阳天气预示冬季冷暖”的说法再度引发热议。结合气象学规律与民俗智慧,今年冬季气候究竟会呈现何种态势?让我们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。
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,民间流传着许多通过观察特定日期天气来预测未来气候的谚语,其中“明年旱不旱,看九月初八”便是一句广为人知的农事经验。今天是2025年10月28日,农历九月初八,恰逢晴朗天气,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明年旱涝情况的关注。结合气象科学与传统智慧,我
民间素有“三九冷不冷,看九月初六”的农谚,今日恰逢农历九月初六(2025年10月26日),人们不禁要问:这句古谚有何科学依据?今年冬天是否会迎来极寒天气?结合气象学规律与近期气候特征,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。
打开近期的市场动态,物价变化的信号已逐渐清晰。受气候、供需和产业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,2026年有三类商品的涨价趋势尤为明显,它们既关乎日常餐桌,也关联能源供应和工业消费,每一样都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关。
而立冬节气终于快到了,就在11月7日!而且听老辈人说,“白天立冬冻死牛,晚上立冬暖烘烘。”那么今年这立冬又是什么情况呢?立冬后的天气会不会特别冷呢?
深秋的雨丝裹着寒意,落在华北平原的麦田上。河北张家口的农户老李蹲在地头,手指捻开潮湿的泥土:"这土潮得能攥出水来,怕是要冻坏麦苗。"他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,想起村里老人常说的"不怕初四晴,就怕初四雨"。此刻,千里之外的黑龙江五常,迁徙的燕群因寒流滞留,冻僵的翅
24日晚上到25日白天:小雨转阴天间多云,气温11~20℃;中心城区,小雨转阴天间多云,气温11~19℃。
10月中旬以来,受下半年来最强冷空气影响,我国大江南北提前感受到了常年11月甚至12月的寒凉,许多地区甚至经历“断崖式”降温。今年冬天会比以往更冷吗?“冷冬”和“暖冬”又是怎样评判的?
去年九月初三,天阴得像被锅盖扣了,结果冬天暖得大家都说“怪事”;今年九月初三,天蓝得扎眼,老人们已经开始盘算,棉裤得加厚了。
“这两天都把羽绒服拿出来穿了,最近天气简直像一夜入冬,毫无防备就变冷了。”10月21日早上,市民张女士看着手机里 4℃的气温播报感慨道。
“这两天都把羽绒服拿出来穿了,最近天气简直像一夜入冬,毫无防备就变冷了。”10月21日早上,市民张女士看着手机里 4℃的气温播报感慨道。
2025年10月23日早上快到十二点,霜降来了,这天是农历九月初三,天还早,太阳也照着,不少人想起老话,霜降要是晴天,寡妇也发愁,这话现在听着别扭,可它不是迷信,说的是天一变,日子就难过了。
"双11预售的羽绒服比去年贵了500元!"社交平台上的吐槽道出今冬消费痛点。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研判显示,拉尼娜现象已形成,这个冬天或将上演"暖冬里的寒潮"——北方阶段性低温雨雪与南方干旱交织,羽绒服价格却提前进入"冰冻区"。如何在涨价潮中科学御寒?我们用数据说话
根据中央气象台及地方气象部门数据,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将于10月25日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北方地区,主要覆盖东北、华北、黄淮及江淮流域。此次冷空气与23-24日的冷空气形成“接力效应”,导致北方多地气温持续偏低,部分地区伴有降雨。
根据近期海洋和大气监测情况,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预测,今年冬季,我国渤海、东海南部海温预计略偏高0.5℃到1℃之间,黄海、东海中部与北部海温预计偏高1℃到2℃,南海大部海温接近常年平均水平。
20日,全省天气多云转晴,半岛地区出现4~5级阵风6~7级的偏北大风;渤海海峡、黄海北部和中部出现6~7级阵风8级的偏北大风。20日夜间到21日早晨,鲁西北、鲁中山区和半岛内陆地区的最低气温大部在1~3℃,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宁津最低为-0.2℃。
农历八月二十九的“晦日”刚过,今天是九月初一了。近几天气温骤降,仿佛一下子进入了冬天。九月初一的朔日已携着千年农谚叩击时代之门——“八月无三十,旱涝种不及” 的古老咒语。
今年下半年来最强冷空气,持续推动北方入冬进程。昨天清晨,全国22个省会、首府、直辖市气温创下半年来新低,0℃冰冻线推进到下半年来最南界——华北中部一带。
“霜降水痕收,浅碧鳞鳞露远洲。”今年的公历10月23日,北京时间11点50分39秒,我们将迎来农历二十四当中“霜降节气”的交节时间。届时,昼夜温差将达到一年中最大,气温下降加快。